案例研究:华为做大做强的发展逻辑

2019-06-23 20:12:40
[ BPO网导读 ] 成立三十余年的华为,走出了一条“教科书级”发展之路。在一个后发的国家、强竞争的行业,低起点、后出发的背景下如何胜出,华为给出的答案,可谓教科书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怎么下功夫华为都不为过。问题是,该怎么学习?


就像我们讨论小米的成功,都归功于“去KPI”。我研究过小米,知道小米成功肯定不能简单归因于此。创业公司都没有KPI,那是因为公司在不断变化,没有能力提炼出KPI。按照小米的说法,这叫做“去KPI”。而这种“去KPI”现象反而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外界大量传播的成功经验。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即便是专家提炼出的经验,都有可能是不对的。即便是企业告诉你的成功归因,也很有可能不是真的归因,只是他们想让你知道的东西。比如华为,1987年创业时有六个股东,一人3500,一共21000元注册资金。1989年华为开始做股权激励,是因为这一年华为开始做研发了。研发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再加上早期研发的失误和开发方向的跑偏,导致资金严重短缺。民营企业融不到资,钱不够用,就拖欠员工工资,给员工打白条,后来就把白条转化成股权。这就是华为早期股权的来历。但是做股权转化,遭没遭到原来股东的抵触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现实中看到很多企业,通常会受到原始股东的强力抵触,他们通常不明确反对股权激励,而是提出不要做研发,做贸易挺好的。名义上是反对战略,核心其实是因为触动了自身利益。企业家想往前迈出这一步是很困难的。既要超越自己,又要搞定既得利益者。说白了,机制的设计是第一步,强悍的领导力才是关键。但这个领导力的展示过程是什么样的,背后的要素并不为外界所知。我们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企业成功的逻辑。
同时,我们看很多大企业,老板持股比例很高,同样也做得很好,而且不影响扩张。比如美的何享健,持有美的集团的股权超过35%;小米上市,雷军拥有31.41%的股权;海底捞上市,张勇拥有62.7%的股权。同时,也有很多全员持股的企业并没有做大。华为从1990年做全员持股,同年,在美国的500万家企业当中,有2000家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但是这些企业都没做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全员持股,一起参与决策,决策机制的效率被降低。其次,企业家精神被掩盖。他们认为,对财富的追求,才是企业家精神背后的源动力。创业几十年,牺牲了家庭,全员持股以后又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就会感觉很不值得。因此,必须在资源配置机制上保护企业家精神。当然任正非占1.42%,还是往外分得太多了。
全员持股之所以在华为推行得如此成功,是因为适应华为的企业文化。全员持股的背后就是任正非一直推崇的三高文化:高绩效,高压力,高激励。2017年,华为出台了《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总纲》,在这个《总纲》的全员讨论会上,任正非发表了定调讲话,大意是,华为还是要坚持奋斗者精神,要追求高绩效,因此要淘汰那些业绩差的员工。这篇讲话出来,很多媒体争相报道,微博上却是骂声一片。如果企业文化一旦跟社会主流文化和舆论对抗,会大大增加企业风险。华为陷入这种內外交困的巨大压力并非第一次,但任正非总有成功驾驭这种局势的能力,使得企业文化能够凝聚人心。但你的企业能不能这么学,如何学,也需要评估。


BPO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BPO网”或者“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BPO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BP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PO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产生的任何结果负责。

BPO公众号 BPO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