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外包 3.0有待加快步伐

2012-09-13 20:42:20
[ BPO网导读 ] 我国的金融外包服务正从以后台集中外包为特征的外包 1.0时代向以前台营销业务外包为特征的外包 2.0时代过渡。而领先的金融企业和金融外包企业应更进一步,共同向外包 3.0时

我国的金融外包服务正从以后台集中外包为特征的外包 1.0时代向以前台营销业务外包为特征的外包 2.0时代过渡。而领先的金融企业和金融外包企业应更进一步,共同向外包 3.0时代过渡,即金融企业和金融外包企业进行战略协同和模块整合,共同把握市场和业务机会,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弹性边界和无缝链接。这种做法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从优势互补的角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是扩展金融企业和金融外包企业合作的基本出发点。

  从当前金融业务发展趋势来看,基于“以客户为中心”战略协同的金融外包 3.0有待进一步加快步伐。

  突破服务效率瓶颈需要金融外包 3.0

  以银行贷记卡为例,其申办发卡服务效率一直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关键驱动因素。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实际发卡所需时间基本都在 30天左右。在资料传递、资料录入、征信审批、制卡这四个主要发卡环节中,资料传递和征信审批耗时最长,其中资料传递耗时长的原因在于银行各级分支机构逐级审批体制,而征信审核也大多是采取银行各分支机构分散处理。

  但银行提高贷记卡发卡效率的尝试早已风起云涌。 2010年1月,国内某银行尝试在上海几个大型商厦推出了“信用卡即时发卡服务”,派驻商户的银行销售代表配发带 3G功能、内置摄像头的上网本,在 30分钟内完成与客户合影摄像(满足银监会亲见亲签的要求)、填制申请表、申请表传送银行卡中心审批、回传确认码等操作。客户收到确认码之后,可以当场实现商户分期付款刷卡消费(直接创造中间业务收入)。不过,正常卡片依然要过 2周左右时间才能寄到客户手里,之后持卡人才可以到其他所有商户去消费。银行在保证发卡效率如此之高的同时,还要确保成本可控、差错可控,其影像扫描、资料录入、短信通知卡号等后台处理环节必然是大部分依托具有专业能力的外包商来操作。其实,类似信用卡模式和流程早在上世纪 90年代的欧美银行就已出现,被称为“当时发卡”( On sight)。尽管那时带有 3G功能的上网本尚未问世,但也能当场生成已激活的信用卡号,以满足客户当场刷卡消费的需要,而卡片于 2周后寄送给客户。然而就在 2010年6月1日,一条国内新闻提到的信用卡发卡效率则打破了上述发卡记录。报道称,某股份制银行在深圳的网点已实现“即时发卡”,即客户从申请信用卡到拿到信用卡整个过程最短只需 5分40秒。有些客户看到报道后电话咨询该银行客服,该行客服人员称 5分40秒只是发布会上的演示,真实情况是客户提交申请后最快 7天可拿到卡,并且申请时需提交身份证、房产证(或汽车行驶证)复印件,以及客户已持有的其他银行所发信用卡。不过银行能做到 7天发卡已经相当不容易。这一发卡效率显然建立在信用风险审核“搭便车”的基础上,是否能有效支持发卡行大规模拓展新客户仍有待观察。发卡效率之所以受到局限,必然也与征信审核效率这个瓶颈问题的掣肘相关,因为银行在审批环节,只有高效搜集各类信息才能提高审批效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银行若仅仅靠增加人手或风险审核“搭便车”来提高速度,无疑很难将生意做宽、做广。要切实提高发卡效率,银行必须充分应用信息科技手段。

  银行征信审核所需信息除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全国公民个人身份查询系统和银联不良查询系统等全国性征信系统以外,还涉及一些全国性社会资信查询系统、地区征信系统和地区性辅助征信系统。

  而要实现银行个人授信集中审批,需要对地区征信系统和地区性辅助征信系统的信息采集、采购、传输、整理工作配置专门资源。目前已有国内银行在信用卡中心风险部设置有 25名员工的专项征信处,专门负责搜集各地各类征信信息,并进行采购,将搜集来的信息整合到审批系统中供审批人员决策使用。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若非如此,就不可能将发卡做到高质量的跨地域全行集中审批。

  若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考量,类似于采集、采购、传输、整理各地各类征信信息这种耗人耗时较多、影响服务效率的流程瓶颈环节,银行也可以通过与金融外包企业的战略协同来解决。而搜集好征信信息后的信用审批,当然还是要用银行自己的人和模型来集中处理。因此,克服金融效率瓶颈确实需要金融企业和金融外包企业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协同,即加快向金融外包 3.0过渡的步伐。

金融外包 3.0造就消费数据银行

  根据 Fiserv2010年 3月发布的 2009年美国“ 80后”理财习惯报告,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各年龄阶层的用户都倾向于首先听取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尤以“ 80后”一族更为明显,这一比例达到了 68%。相比之下,银行自己的网站在宣传理财产品方面并不占优势,信赖度较低,即使在经常上网的“ 80后”网民中,也仅有 25%的被访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参考银行网站的介绍。

  80后网民所青睐的 Geezeo、 Wesabe和Mint三大理财网站都免费提供简易的帐目整合及花费追踪功能,为此还会根据个人的银行及信用卡帐目加以整合、分析,这些服务对年轻人来说非常实用,都属于 Web2.0时代基于 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的成功案例。创建于 2006年的 Mint.com是一家为用户免费提供多个账户支出监管服务的网站,其盈利方式为向金融机构介绍客户,从中赚取中介费。这个美国最大的个人在线记账理财网站资料库存有超过 350家银行、信用联盟及信用卡发行机构的资讯,可为用户扫瞄消费纪录、而后建议省钱之道。

  例如,当扫瞄结果发现用户每个月支付利率高达15%的信用卡利息时,网站将建议其申请其他信用卡,而且当下就让该用户连结到发卡机构的网站填写申请表格。只能监控账户不能交易是Mint的一大局限,个人金融网站的“真正实力”要等待银行和信用卡联盟将他们的工具整合进他们的网络银行平台之后才会真正体现,这也就是我所提出的金融外包3.0。事实上,就在2009年初,花旗银行已将成立一年的myFi个人金融网站整合在美国消费者银行业务中。 MyFi提供和 Mint类似的服务,例如累加多个银行和经纪公司的账户余额,同时还允许用户进行交易。 2009年9月27日花旗银行与微软组建了一家合资公司,欲与 Mint竞争。这些演变必将加快金融外包 3.0的步伐。


BPO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BPO网”或者“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BPO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BP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PO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产生的任何结果负责。

BPO公众号 BPO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