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学解读

2022-02-21 08:55:14
[ BPO网导读 ]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今社会的热词,是国家未来几十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周围很多青年人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请老师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二者是什么关系?


主持人:碳达峰、碳中和为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同时也为能源转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合作带来巨大机遇,请介绍一下具体存在哪些机遇?
张志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需要颠覆工业革命以来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且需要创造新的行业和产业盈利模式。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标准优势,通过设置市场壁垒、征收碳关税等手段,能够不断保持自身的领先优势。例如,今年欧盟试图强行实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就是通过对没有实施减排机制的国家征收边境调节税,以防止碳泄漏的名义,强化自身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话语权。
未来碳中和下的投资有巨大成长空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助于扩大我国的投资规模。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估算,若温度升幅目标被控制在2或1.5摄氏度,未来30年中国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100万亿至138万亿元。高盛研究报告称,到2060年,中国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约合104亿元人民币),创造4000万个净新增工作岗位。
王克:实现碳中和,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率,需要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成长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和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因此,碳中和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或催化剂。此外,大量与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相关的持续巨额投资,在提升我国在低碳科技革命领域国际竞争地位的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王珂英:我国绿色金融也会获得更快发展。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一定进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已初具规模,但远不能满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绿色融资缺口。未来电力行业清洁发电设备投资、交通运输行业电动化进程、新能源汽车及航空航运设备的低碳改造、制造业低碳设备大规模投入、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碳捕捉碳储存领域的投资,都意味着庞大的绿色投融资需求,无疑将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3.经济学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哪些支持
主持人:研究碳达峰、碳中和,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学科领域。目前“碳中和经济学”受到广泛关注,请问该如何从经济学视角解释碳达峰、碳中和?经济学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哪些支持?
王克: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碳排放容量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碳中和经济学就是从配置碳排放容量这一稀缺资源入手的。配置碳排放容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明晰和分配全球温室气体容量资源产权的过程。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可以通过国家强制力对这一产权作出强制性定义,然后选择相关政策手段如财政、税收或排放贸易等加以执行。在全球层面分配碳排放容量,目前只能通过跨国谈判和协商来确定。
很多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后实现自然达峰,然后经历较长平台期,逐步进入碳排放下降通道,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持续经历50至60年。我国在人均GDP更低的水平上实现碳达峰,而且峰值更低,排放轨迹也更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变时间只有30年,这种排放轨迹和转型路径,与发达国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完全不同。中国能否在借鉴发达国家达峰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比发达国家质量更高的碳减排路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命题,也是经济学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张志强:碳中和经济学继承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碳中和涉及的供给与消费、成本与收益、贴现与代际、制度与路径、产业与技术、国内与国际等关系的研究,阐释了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机制,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气候危机具有指导意义。
碳中和经济学主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基于人类活动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耦合机制。通过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以碳作为一种通用指标,以生态价值的形式将自然资本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二是实现由高碳向零碳的动态迭代,将带来能源系统、生产与消费系统和环境系统相关资源的重新配置,以价格信号为主的碳交易机制和以碳税为导向的财税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能够积极引导整个社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三是对国家治理机制的研究。即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均衡,当代人有义务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BPO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BPO网”或者“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BPO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BP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PO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产生的任何结果负责。

BPO公众号 BPO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