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目前的青年就业问题?

2023-06-08 17:30:10
[ BPO网导读 ]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成果的最真实晴雨表。不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GDP增长,都不能视为有效的增长。今年,将有1000万以上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保守估计,目前青年(16~40岁)绝对失业人口比疫情前增加了2500万—3000万左右。就业问题不会自己平息,只会更加严重。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到2028年,社会将积压5000万左右的青年失业人员。

宏观趋势

1.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成果的最真实晴雨表。不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GDP增长,都不能视为有效的增长。
2.今年,将有1000万以上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3.保守估计,目前青年(16~40岁)绝对失业人口比疫情前增加了2500万—3000万左右。
4.就业问题不会自己平息,只会更加严重。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到2028年,社会将积压5000万左右的青年失业人员。
5.进体制和乡村振兴,无法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应该从改善民营经济、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环境入手。
6.有必要彻底改善市场环境,让青年人创业梦想重新燃起来。

 

一、新中国的三次失业高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出现过3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1973年-1979年之间大量知青返城,产生了就业危机。
当时共有1500余万返城待安置人员,加上城镇本身待业人员及高校毕业、复转军人约500万,待业青年超过2000万。
大约占当时城镇劳动力1.15亿的17%,或者是占青年劳动力的30%以上。
大量青年的失业,表明是因为文革中断了升学、招工造成的实质是“三大改造”和建立计划模式后,无差别地消灭私营企业,片面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压抑发展服务业等,这些根本性问题造成的。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新时期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等人提出“三扇门”解决就业思想。

即除了扩大国有企业招工规模外,更要允许兴办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来解决失业问题。

经过调整,到1981年左右,全国新增2200余万工作岗位,城镇青年就业问题得以解决。我国民营经济也得以破土而出,慢慢成长为经济的重要成分。

第二次是1998年-2001年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潮”。

进入1990年代以后,国企开始大规模亏损,1998年全国国企亏损面达到55%,总体利润为负的72亿,创历史最低水平。

为此,新一届政府开展了以“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为主要方向的国企三年脱困行动。

这期间,国企职工累计下岗超过2600万,约占当时国企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此外,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有1000多万人下岗,城镇下岗人员总数超过3600万,当时城镇总劳动力数量约2.3亿,失业人口约占劳动力总数的15.6%。

面对严峻的下岗问题,政府在积极支持再就业同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这期间民营企业共创造了约5000万就业岗位,不但基本帮助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而且还吸纳了众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第三次是2020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陡变、百年不遇的疫情等综合因素冲击下产生的就业问题,关于这次失业人口规模,后面将有详细推算。

这次就业危机与前两次相比,还有两个特殊之处:

一是,这是首次发生在我国普遍城市化以后的就业危机。

当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口已经是1978年的近6倍,是1998年的近3倍,因此即便稍有失业率上升,总体失业人数都是非常惊人的,产生的社会问题都会比之前严重很多;

二是,去年我国的城镇就业人员从2021年的46773万减少至45931万人,减少了842万,系1962年以来的首次减少。

这说明,我国目前就业问题的确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时刻。

总体看,我国每隔20多年就会出现一次就业危机,虽然目前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是经济自身运行规律的结果。

经过一个发展周期之后,经济增长机制以及国内外综合环境的弊端就会显现,因此产生一些经济上的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就业。

每次失业问题都是对过去经济政策、发展路径的一个警示,只有认真对待现实问题,切实以改革的态度解决问题,才能走出困境。

二、我国失业统计的漏洞与不足

从2018年起,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改为“调查失业率”,这是我国失业统计的一个巨大进步。
但是调查失业率也存在失真情况。
比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仅为5.1%,比疫情前的2019年末尚低0.1个百分点。
这明显与大家实际感受不同:疫情三年多以来,社会就业不是改善了,而是大大恶化了。

为什么出现失业率统计失真呢?笔者认为有几点:

第一, 我国把“就业”的标准订的太低了。

国际劳动组织界定的是,调查周内工作10小时才算就业,美国为15个小时,法国为20个小时。而我国仅为1个小时,明显低于国际标准。

我国最低时薪21元左右,如果一周只工作一小时,这意味着每天仅有3元收入,远远低于联合国1.9美元日最低生活开支标准,显然不能视为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就业。

而按照美国的最低就业标准,那意味着劳动者日收入可以达到20美元左右(多数州最低时薪在10美元左右),覆盖基本食物支出没有问题,这样才是有效的就业。

第二, 虽然城镇失业调查开始把农村户籍人员统计在内,但是由于农民工失业后,往往会因无力承担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而选择返乡。

因此,失业调查很难抽取到已失业的农民工,农民工的失业并不会被反映在失业率上。

我国去年进城农民工数量依然高达1.72亿,而实际因失业返乡数量估计在1200万左右,这部分是失业统计的灰色地带。

第三, 据初步估算,我国现在灵活就业人员多达2亿,占城镇就业人口的40%左右,如何真实统计他们的就业状态也是非常大的难题。

这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与率不足20%(广东有2000多万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人数仅320余万;北京约400万以上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人数仅65万),也很难通过失业险领取和失业登记等指标,观察他们的实际就业情况。

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官方统计数据,来衡量实际失业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其他统计线索,来推算中国的实际失业水平,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的苦楚和青年人的困惑。

不过现在很多媒体,都以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24岁失业率20.4%,当作整个青年群体失业率,这也不合理。

4月份,我国16-24岁参加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共3220万左右,其中失业人员656万左右,占总数的20.4%。

由于这个年龄段(尤其是16-20岁)人口比较特殊,他们即便不升学的话,劳动参与率也不高,长期维持在18%以上。

因此,近年这个年龄段失业率变化其实不是很大,仅仅比2018年增加了100余万失业人口而已,并没有反映青年实际就业困境,我们也还需要从更全面角度综合考察青年就业问题。

三、青年(16-40岁)实际失业人口推算

1.到底有多少应届生毕业找不到工作?

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经济基础,抗失业打击能力差。

所以,应届毕业生就业难,是所有就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就业问题的“一号问题”。

那么具体有多少应届生找不到工作呢?

这个官方一直没有明确统计数据,经济学界也缺乏研究,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每年中等以上教育毕业人数与新增就业岗位之差,来做一些推算。

在经济统计上,新增就业人数=社会初次就业人员(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应届毕业生、海外归国留学生)+再就业安置人员-退休人员。

根据历年统计,我国每年再就业人员的数量,基本与退休人员数量大致相同,二者都在550万左右,可以相抵消。

所以,新增就业人员,基本由初次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组成。可根据新增就业人数与全部应届毕业生之差,来判定就业情况。

(历年新增就业人数增加情况和新增应届毕业生增长形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

在2013年之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总体上是新增就业人数大于应届生总数。
比如,2007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数是1204万,而当年各类毕业生总数为829万。这意味着,不仅能满足所有毕业生的需求,还可以接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013年—2019年之间,应届生毕业规模和新增就业岗位数量都在增加,不过前者增速更快,新增岗位数量和毕业生规模都在1300万左右,初次就业市场的供需大致平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不过疫情后,就业形势产生了根本性转折。

一方面,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开始剧烈减少,2022年的新增就业岗位比2019年减少了148万,仅与2010年相当。

而另一方面,由于过去的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校毕业人数剧增,归国留学人员规模也日益庞大,去年三类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1655万,相当于2007年的两倍。

因此,出现了就业市场的职位严重供不应求局面。

粗略估计,2020年、2021年每年大约有200万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约占总数的15%;2022届毕业生失业人口进一步上升到400万以上,今年则攀升到500万以上,约占总数30%,与大家实际观感差不多。

考虑到2020年和2021年经济形势尚未不错,这两届毕业生就业虽然延迟,但是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找到了工作。

而最近一年多来经济向差,2022届未就业学生的多数和2023届缺口部分,可能仍在未就业状态,这四届毕业生积累的未就业人数应该在1000万左右。

在2010年代就业形势宽松的时期,应届生喜欢到市场上择业,考研、考公和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增长缓慢。比如,2005年至2016年,考研人数每年平均只增加5万人;而2019年至2023年,每年增加近37万人。

其他考试报名人数增幅,也是非常大。疫情三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增加了121万(129万至250万);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人数增加264万(880万至1144万,部分阶段专科可以报考)省考人数也暴增到500万以上。

这些都说明,最近几年就业市场的岗位缺口,扩大了数百万,青年人不得不参与竞争激烈的各种选拔性考试,来寻找出路。

(历年研究生招生报考人数,数据来源:教育部)


BPO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BPO网”或者“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BPO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BP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PO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产生的任何结果负责。

BPO公众号 BPO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