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投资逻辑

2021-05-13 09:11:19
[ BPO网导读 ] 互联网时代,“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重要性相对工业经济时代急剧上升,真正成为了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不确定性的一种。其既可以创造极大的价值增量,也可能导致企业走向失败。


显然,周边人才并非基于项目被招聘进企业,无法在一开始就获得激励条款。他们必须在进入企业的平台后,才能被配置到相应的项目里,获得企业第二次出价的激励条款。当然,这一条款必须在最初招聘时约定的范畴内进行细化,除非人才自愿,否则不能打破最初定好的游戏规则。
此时的项目中,无论是企业对于周边人才的现金薪酬的投入还是项目股权的投入,都能够资本化衡量。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投产比和损益与项目负责人的激励条款相联动,项目负责人自然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甚至主动去推动项目内人力资源的资本化,确保这种激励机制渗透到底。
举例来说,一个没有太大产出希望的项目里,项目负责人绝对不会无限索要最优秀的周边人才,因为,这样会发生周边人才的人工成本,也需要为其配置利润分享,必然大量吃掉项目的利润。
这种制度设置前后的区别相当明显。以穆胜事务所辅导的几个转型平台型组织的企业为例,在项目独立核算初期,项目负责人均会提到团队人员不足,并且索要企业内的精兵强将。而一旦我们告知这类人员的人工成本将计入项目成本,或当我们将人力资源效能指标(如人均营收、人均利润或人工成本投产比)设置为惩罚红线后,项目负责人又会不约而同地撤回用人申请,提出要“内挖潜力”。
有时,当不得不使用某个人才时,项目负责人还会提出企业作为平台方来建设公共人才池,而自己的项目按使用时间或次数付费,或者按照人才交付的效果付费。这里,项目负责人在考虑投产比的基础上,主动在进行了人力资源的资本化,构建了一种基于交易的债权关系。
第三个投资阶段是“资源→项目收益”,即如何将各类资源盘活,注入到项目里,使他们在项目里形成最大的产出。大量的企业里,资源被固化在一个不能流动的空间内,并不能被所需要的项目随需调用。有的时候,这类资源甚至是边际成本为0的,但项目依然无法共享。
对于各类资源,HR也应该推动其实现资本化,而且,越是边际成本为0的公共资源,就越应该推动其无限复用。例如,海尔就将自己的品牌资源注入到若干的小微团队中,助推其发展,如纯净水供应、家居物流解决方案、清算中心等非相关多元化领域。若不通过这类形式来盘活资源,这些资源就必然变成公共地,产生经济学上所谓“公共地的悲哀”,导致企业整体的低下效能。
具体来说,是将这些资源打上标签并进行定价,依靠内部的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与人力资本的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这类资源的定价会让项目负责人对其进行理性选择,而不会强行进行对项目进行“超配”;另一方面,这类资源注入项目,也会换算为企业在项目里的“股权”或对于项目团队交付物的“债权”,成为企业回报的来源。


BPO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BPO网”或者“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BPO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BP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PO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产生的任何结果负责。

BPO公众号 BPO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