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投资逻辑

2021-05-13 09:11:19
[ BPO网导读 ] 互联网时代,“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重要性相对工业经济时代急剧上升,真正成为了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不确定性的一种。其既可以创造极大的价值增量,也可能导致企业走向失败。


人力资本相对人力资产的区别是,少了那些没有进入项目的人力资产。这类人力资产大量存在于企业的后勤职能部门(费用中心),尽管也是企业经营所必须的,由于没有进入项目内,输出的收益并不明确。
HR的攻与守
如果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那么,人力资源效能(投产比)就是衡量这项工作优劣的标准。HR们存在两种选择,一是提升产出,二是降低投入。
现有HR们的工作模式决定了他们更擅长防守(降低投入),而非进攻(提升产出)。
在传统工具中,绩效管理是最直接的进攻工具,最能够将人力资源资本化,但这个工具往往天然羸弱,现实中的考核工具在区分员工业绩上并没有那么理想,大多数无法发挥激励以驱动业绩的作用。由于无法区分人力资源产生的价值,企业难以与员工建立“股权”或“债权”的关系,这个方向上的人力资源资本化实际上是失败的。
除此之外,招聘、培训、调配等工具尽管可以固本强基,但对于企业业绩的作用却相对间接。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产生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甚至产生了大量的人力资产,但却无法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本。
由于HR们无法通过传统工具来更提升企业的产出,剩下的选择自然是防守,即降低人工成本和人数上的投入。于是HR们成为了企业内部最容易被抱怨的一群人,业务部门埋怨他们把持资源、不接地气,用“守财奴”的一样的方式处理业务部门对于人员和人工成本的需求。
如果我们用风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个风险投资机构居然在几年里没有投出一个项目,表面上是维护了资金安全,实则是碌碌无为。这就好比HR们即使面临老板要求他们推动经营的诉求,仍然固守选用育留。他们的职能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如果足够精准,还能产生大量的人力资产。但这些人力资产全部趴在公司的账户上,并没有进入项目内实现资本化。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真正的进攻模式应该是典型的“风投模式”。HR 成为积极的投资机构,通过盘活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将各类资源注入到经过筛选的优质项目里实现资本化,并通过激励和赋能确保企业的平台收益最大化。具体来说,HR要做好投资评估和投后管理两类工作,前者是筛选项目并给出“激励条款”,而后者则是在前序“激励条款”的框架下进行项目监控和增值服务。
再进一步看,互联网时代的HR们的主要任务有三类:第一是搭建有效的平台型组织结构,让足够多的业务能够以项目(也被叫做小微、经营体、模拟公司等)为单位进行经营损益的核算;第二是设计平台型组织的激励模式,理想状态是“让人人都是自己的CEO”;第三是设计平台型组织的赋能模式,这需要从一线快速抓取最佳实践,快速编码为知识,并快速地进行传播,让个人与项目实现快速成长。


BPO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BPO网”或者“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BPO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BP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PO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产生的任何结果负责。

BPO公众号 BPO公众号
返回顶部